衣冠不整什么意思
庞统早年归降刘备时,刘备也不清楚庞统有何能力,就让庞统担任县令一职。但是新官上任的庞统怠慢公事,让刘备感到非常不满。其实庞统的能力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的,只是名气不怎么大,所以刘备刚开始也没准备重用他。不过在各方的推荐下,刘备逐渐悉知了庞统的过人之处,随后多次将重任交于庞统处理,两人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好。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衣冠不整“,就和庞统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发生在庞统担任耒阳县令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张飞、孙乾和庞统。原文如下:
飞问曰:“县令何在?”同僚覆曰:“庞县令自到任及今,将百余日,县中之事,并不理问,每日饮酒,自旦及夜,只在醉乡。今日宿酒未醒,犹卧不起。”张飞大怒,欲擒之。孙乾曰:“庞士元乃高明之人,未可轻忽。且到县问之。如果于理不当,治罪未晚。”飞乃入县,正厅上坐定,教县令来见。统衣冠不整,扶醉而出。飞怒曰:“吾兄以汝为人,令作县宰,汝焉敢尽废县事!”统笑曰:“将军以吾废了县中何事?”飞曰:“汝到任百余日,终日在醉乡,安得不废政事?”
统曰:“量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将军少坐,待我发落。”随即唤公吏,将百余日所积公务,都取来剖断。吏皆纷然赍抱案卷上厅,诉词被告人等,环跪阶下。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民皆叩首拜伏。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投笔于地而对张飞曰:“所废之事何在!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飞大惊,下席谢曰:“先生大才,小子失敬。吾当于兄长处极力举荐。”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庞统离开江东来到荆州投奔刘备,刘备嫌庞统相貌丑陋,心中不悦,将庞统打发到耒阳担任县令。庞统对此大为不满,到任后整日饮酒,不理政事。刘备随即派张飞、孙乾来到耒阳县调查,谁知庞统只用了几个时辰就将一百多天的政务处理完毕,令张飞大惊失色,对庞统佩服得五体投地。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庞统出现在张飞面前时的状态,叫做“衣冠不整”,意为穿戴不够整齐,也形容人十分狼狈或困苦之状。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宋人邵雍《内外吟》中的“衣冠不整,谓之外惰。行义不修,谓之内惰。内外俱惰,何人不唾。”
小说中出现的这一情节,并非作者的虚构,而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期间刘备与庞统之间的冲突更甚于小说。按照小说的说法,庞统在耒阳不理政事,刘备好歹还派了张飞与孙乾前去调查,庞统也在张飞面前小试牛刀,表现了一把自己的能力。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情况这更为恶化。
据《三国志•庞统传》载:“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不过,显然庞统并不胜任基层管理工作,工作做得不好,刘备一怒之下将其免职。直到庞统和诸葛亮出面推荐,刘备这才重新启用庞统,将其任命为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平起平坐。
为何刘备一开始不待见庞统呢?其实并非庞统的能力不行,问题出在刘备对庞统的看法和态度上。虽然在当时庞统的名气比诸葛亮还大,但其来历非常复杂。据《三国志•庞统传》载,早在刘表执掌荆州之际,庞统就已经是南郡的功曹了。曹操占据荆州,庞统既没有加入刘备的阵营,也没有南下投靠东吴,而是留在荆州为曹操效力。赤壁之战后,东吴占领南郡,周瑜就任南郡太守,庞统又转而为周瑜服务。周瑜病逝后,庞统又护送周瑜的灵柩来到江东,并与江东名士们有过广泛的接触。
此后,庞统才离开江东回到南郡,而此时的南郡又被孙权借给了刘备,庞统这才成为刘备的下属。如此复杂而多变的经历,又怎么不让刘备有所顾忌呢?对于庞统的能力,刘备是不会怀疑的,因为早在刘备寄寓荆州时期,水镜先生司马徽就将庞统与诸葛亮并称为“俊杰”,刘备真正担心的是庞统的忠心。因此,刘备一开始并不敢对庞统放手任用,而庞统自己也不太争气,在耒阳没有政绩。这样一来,刘备对庞统的顾虑更甚。
此时,鲁肃和诸葛亮及时站出来进行推荐,使得庞统的命运发生巨变。其实,无论是鲁肃还是诸葛亮的推荐都有着两层用意,一是指出庞统的才能,二是不约而同肯定庞统对刘备的忠心,这才打消了刘备顾虑。从此,庞统便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