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这个阶段发生在二十岁左右,初入社会时,发现自己没有融入圈子的能力。
人群当中有不少人都像我这样,与人交流毫无问题,看上去也比较开朗,但实际上性格偏内向,有轻微的社交恐惧。
我那时候最怕的就是“社交场所”。大家分明都不熟悉,但是却要装熟的样子,满场说的听的都是客套话,一片假热情。
每当这个时刻我都特别尴尬,觥筹交错中说不上话,也不知道怎么接话,最恐惧的环节就是轮流敬酒,什么时候站起来?该不该站起来?站起来说什么?这些问题会让我坐立不安。
社交焦虑由此产生。我并不喜欢社交,但是又觉得很有必要。
有焦虑的地方,就有“鸡汤”。
其中一类鸡汤说:如果你不够强大,你的社交都是无用社交。你要先有用,社交才有用。等你强大了,就有人来找你了。
这类鸡汤很洗脑,对于我们这种不喜欢社交只喜欢做事的人,无异就是提供了理论支持,可以让我们更心安理得地埋头做自己的事。我称这个理论叫作“强坐等理论”。
还有一类是“干货”文章,教你怎么样迅速跟陌生人变熟悉、开口交谈的五十种方法等等。但这些解决不了我的问题。
首先我会习惯性地去解决一些更底层的东西,当我把这件事情的规律和逻辑想明白以后,才会觉得那些技巧层面的东西有用。
社交,实际就是社会交换。
交换的前提是你必须有价值。如果总是抱着想认识对我有用的朋友的念头去与人交往,那么机率多半会落空。没见过市场上谁不付钱就能把菜买走的,若你没有怀抱价值而来,参加再多的局、认识再多的人,也不会有人帮你。
只是人并非有明确的标价,你是大明星价值一千,我是过气网红价值五百,所以我不如你,我没法跟你交朋友。
这种想法完全不对。
也不是说只有等我变强大了,社交才有用。多强大才算强大?总有人比你更强大。
你可以说,等我有钱了再买LV,但没听人说过,等我有钱了再出来买东西,对吧?
并不是两个人要一样强才能交朋友。你是大老板,我只是普通员工,但是我这个人个性忠诚勤奋、专业知识深厚,我们之间是有价值可以交换的。
我们不要总是自卑、看不起自己,当你觉得周围的人都比你有钱、比你强、比你人脉广的时候,你身上可能也会有别人需要的东西。
我高中同学的妹妹在北京做行政人事工作,一起吃饭的时候,她姐姐就把她叫过来。一开始她都不敢跟我说话,于是我主动问她是做什么的、做得怎么样。在交谈中我发现她是个非常认真的人,做事细腻,对自己的工作很负责,恰巧当时我自己公司的人事不够好,我就想,将来可以让她来我这里工作。
饭局结束的时候,她要加我的即时通讯软体帐号,我欣然接受,一点也不勉强。
我在她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或许我也曾经在饭局上局促不安,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和厉害的人交谈,但实际上事情并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样,你只要找对了点,就能让自己发光,吸引到别人。
等我真的变强许多后,更觉得“强坐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纵使你再强大,如果天天待在家里自我封闭,就会失去许多和人交流的成长机会,也会失去许多与人价值交换、互相推进能力的机会。在社交焦虑时,我们不应该被任何一派说法极端严重洗脑。人是需要交朋友的,不能因为自己不够擅长,就误认为自己不喜欢或者不需要。
每个人都有价值,不一定要等到变强才去社交。
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顺序思考:
首先,我可以提供什么价值?
在社交当中,可以提供的价值大概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种社交价值,叫资讯价值。
跟这个人交往,我就能得到一些自己以前不知道的资讯,那么提供资讯的人就有价值。这种资讯也不见得是什么商业机密,有可能只是一些八卦新闻。
我们在高中的时候,班上一定有一个人人都爱跟她交朋友的社交达人,好比“super star(超级巨星)”。她受欢迎不是因为她学习成绩好,也不是因为她长得漂亮,而是因为这个女孩知道的八卦特别多。从明星八卦到学校里面谁跟谁在一起牵手被校长抓了全知道,一些时尚知识她也懂,班上同学没钱买杂志,她会去买,看完了以后就可以成为闲聊的话题,这就是用资讯价值与人交换的典型。
到现在,这个资讯价值仍然是存在的。比如你的大学老师就知道专业的学长学姐们大部分都在哪儿工作,欲求职的公司哪家能开出更好的薪资待遇等等。
第二种可以提供的社交价值,叫作资源价值。
有人可以给你介绍客户,有人可以给你工作机会,这种就属于资源价值。
拥有资源价值的人可以迅速地把自己的人脉网搭建起来。
社交中第三种可供交换的价值,是情感价值。
人人都需要归属感和接纳感,所以这种情感价值一点都不比其他的价值差,而且人人都可以为别人提供。有人发言,就需要有人鼓掌嘛!
在这个过程中,你说谁需要谁多一点?不管是业界中有地位的人,还是公司里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兵,只要是人,都有被人接纳的强烈需求。近几年我们经常看到大明星在网路上回击黑粉,有时候会让人觉得诧异:为什么你都这么红了,还要在意某些人的看法?
但是不在意别人的目光是个伪命题。
这不是靠鸡汤就能说服自己的。对接纳感和归属感的需要,是一个从心理到生理的需求,没人喜欢被人排斥,人人都需要被认可。
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告诉一个团体当中的某个人:“你被其他成员排斥了,他们不接纳你。”这个人居然就开始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接着出现各种负面情绪,最后还演变成了心理创伤。
人被拒绝和排斥,给大脑带来的伤害跟挨一顿打差不多。
在日常的社交当中,别人也会给你提供这种情感价值。比如,别人可能会说“好喜欢你”,或夸你今天穿得特别漂亮。不管说这句话的人是个受人尊敬的前辈,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后辈,你听到之后都会感到开心。
这些话告诉你:你被接纳了,你被喜欢了。
情感价值是必需品。
在社交当中能提供给别人的第四种价值,叫智力价值。
智力价值这个词是我编的,因为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朋友,他特别聪明,我能在他身上学到很多,不管是想问题的思路,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他无论在财富上,还是人们常说的资源上,跟我都不是同一个等级,但是每次和他聊完,都能感受到一种智力上的提升。
《穷查理宝典》这本书的主角查理‧蒙格本身就特别聪明,他是巴菲特的合伙人。巴菲特曾经说:“查理把我推向了另一个方向,这是他思想的力量,他拓展了我的视野。”
这就是智力价值的描述。
以上就是我们可以为他人提供的社交价值。
我们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去想,在社交当中,你能给别人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以及你获得的价值是什么。当思考完价值以后,接下来要想的一个问题就是成本。
成本效益原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但是太多人喜欢以单一维度思考问题,比如在社交这件事情上,总是想社交是有用的,但是却很少去想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我身边还真有这样一个人。只要感觉饭局上有那么一两个人将来可能有用,他都要去赴宴,还会想方设法去参加这样的场合,天天喝得半醉,自己的工作都荒废得不成样子,因为有时还要主动买单,工作五年多也存不了钱。
在社交中的确是需要投入成本的,最直接的就是时间、精力,有时候还有金钱。
我之前有一个朋友,是个富二代,有很强的资源价值。
她爸爸特别厉害,厉害到可以帮助她同学在国有企业内找一份工作,所以她这样的人是不是人人都很喜欢?照道理说,应该是。
你跟她相处一年,就能搞定一份铁饭碗的工作,别人大学拼四年,都未必能搞定,所以这个女孩刚开始在朋友圈极具吸引力。有许多人就带着这个目的和她交朋友,可是慢慢地这些朋友都散去了,因为陪伴她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个女孩的情绪不稳定,天天哄她真的够烦了,不如自己好好学习、好好考个证照、自己找工作。我是亲眼看着有个喜欢巴结的朋友在她那里败下阵来,从她忠诚的狗腿,变成独立自主的奋斗者。
所以,有时候即便你有极强的社交价值,也交不到朋友,因为我们在社交的过程当中,不仅会去衡量社交价值,还会去衡量社交成本。
这种现象在两性关系当中也比较常见。有一些女孩说:“我条件不错,有一个人也蛮喜欢我的,但后来怎么就放弃、不追我了?”
有可能那个人觉得投入的时间跟精力太多,和她在一起的成本太高了。
除了价值和成本之外,我们在社交时还会衡量风险。
为什么我们总说不要跟人品不好的人交往?哪怕这个人能够提供再高的社交价值都不要。因为他的社交风险太大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会害到你,那时再后悔就晚了。
我一直强调,想要交真正的朋友,自己的为人一定要诚信和正直。因为和诚信正直的人交往,会节省精力,不用担心有风险,比较安心。
成为朋友中那个安心的选择,也不错。
以上就是影响社交关系的三个因素:价值、成本、风险。
我们要做的很简单:找到自己可以提供的社交价值,降低他人与自己社交的成本和风险,就能交到朋友。
在实践当中,还有一些需要注意。
首先,社交价值的大小和开放程度有关系。
其实有些人特别强,比我厉害很多倍,但是我认为跟他交往没有用,因为他满脸写着“我不会帮助任何人,不愿意跟任何人打交道”。所以,纵使你的社交价值再大、资源再广、能力再强,跟我也没有关系,那我为什么要在你身上浪费时间。
我周围有这样的一个人,他其实不比我强,但是为人很开放。这个开放的意思是喜欢成就别人,喜欢把自己的价值让渡给别人,所以广受好评,没人会不喜欢像他这样的人。
看上去是他成就了别人,但是同时他也成就了自己。
当人们看到这种开放性,就会觉得自己也有被帮助的可能。即便对他无所求,也会愿意和他做朋友,也愿意帮他。
再多说一点。最好的自我介绍是什么?
最好的自我介绍就是在那短短的几分钟内,展示出你的社交价值。
一个人在自我介绍时表现出幽默,就会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
因为他能提供情感价值,跟他在一起,你永远不会感觉受到冷落,你会很开心。被人哄开心,会有一种亲密和被接纳的感觉。但千万不能为了幽默去耍聪明。如果你做过头了,会让人觉得自作聪明,跟自作聪明的人交往可能会不愉快,而且自作聪明的人都很自我,社交价值很弱。
除了幽默之外,一段短短的自我介绍能展示的社交资源还有很多。
我之前就见过一个人,他做的自我介绍相当符合我说的这个方法。
他上台就讲:“我是一个医生,我这个人不太会说话,但我平时很爱帮助别人,我在某个医院工作,如果你们需要我的话,就来找我,我会留下我的电话号码。别的忙我帮不上,但平时有一些小病可以找我咨询”。
这样的自我介绍谁不喜欢?在那个场合,这个医生并不是里面最强的人,甚至在医生里都不算特别强,因为他任职的医院不够有名,而现场的其他人全是大企业家。
但是他在自我介绍里展示了一种价值开放的状态,无论人们会不会找他帮忙,都觉得他是个很乐于提供帮助的人。他的社交价值就被放大了。
这个方法真的特别好用。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社交价值不够的话,一定要展示开放的状态,这样也可以帮助你交到更多的朋友。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就是,千万不要只是从单一面向去判断自己和他人。
为什么我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去分享自己对社交价值的看法?
是因为我们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把自己的社交价值单一化—我没有钱,所以我不配跟人交往。近年更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要有趣,好像无趣的人就没用一样。
你可以提供的社交价值类型很多,其中有一些本身就是普通人可以提供的,所以千万不要从单一面向来审判自己。
第三点叫做,接纳自我的陷阱。
在社交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有个陷阱叫作“接纳自我”。
当一个人的社交价值特别弱的时候,很多人不喜欢他、不接纳他、不跟他相处,这时候他可能告诉自己“没关系,我做自己就好了”,周围人也劝他(其实是在骗他),跟他说“你喜欢自己就行了,不要管别人怎么想”。
然而事实是,人一定要有社交价值,一定要被别人需要、被别人接纳,这样他才能满足自己的归属感需求。没有人是完全可以做自己的,这个不是我说的,是哈佛的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一个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或者根本就取决于他的社交关系。
生活中有些人不爱社交,独自一人也很幸福,比如大文豪。
但这些人在其他方面其实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接纳。
比如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被他的老师接纳,被他的家人喜欢,这时候虽然周围有朋友不喜欢他,他会沮丧,但是对他的影响程度并不严重。
“人只要做自己就好,我不用跟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这种话千万别信。
关于社交价值理论,我就介绍到这里了。
根据这个理论来转换一下自己的社交思路吧。
以前我们出去跟别人交朋友,总是盯着谁强、谁有资源,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然后少奋斗好几年。以后你要先想,我能跟别人交换什么?我能为他提供哪种价值?我在现场怎么展示这种价值?
任何关系中其实都有这个等式,再亲密的朋友实际上也在发生交换的行为。只不过交换的不是金钱和物质,而是情感和支持。
不公平的交易不会长久持续,没有人喜欢长年累月地白白付出。
重复一下我们的结论:如果你能够提供社交价值,并且与你交往的成本低、无风险,你就是一个非常值得交往的对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