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暴力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有些妻子是因为丈夫冷暴力而离婚的,冷暴力不比将军家庭暴力,对心理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冷暴力是怎样毁掉一个家庭的
所谓“家庭冷暴力”,是指夫妻双方产生矛盾时,态度冷漠、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务工作等非正式暴力行为。家庭冷暴力实际上是一种精神虐待。夫妻双方都是冷暴力后的受害者,两败俱伤。往往还会不经意地让家庭冷暴力漫延至家中的小孩,对下一代的伤害更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伤害之大是无法预计的。这种暴力一般表现在夫妻之间矛盾虽不诉诸武力,但却通过暗示的威胁、言语的攻击,在经济上和性方面进行控制。彼此有意用精神折磨来摧残对方,使婚姻处于一种长期的不正常状态。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摧残,在某种程度上比肉体的伤害更可怕得多。处于家庭冷暴力中的人大多有委屈感、被控制感,感情变得脆弱易激动,心理上常常处于孤独状态。家暴分为两种,常见的大家应该都知道,另外一种就是冷暴力,它不同于肢体家暴有殴打等行为,冷暴力是一种精神上的虐待,通常表现为无视、忽略、不关心等形式,简而言之就是夫妻两人吵架以后,互不理睬,试想同一屋檐下,每天都不说话,就像这个人不存在,对彼此都是一件很煎熬的事情,所以,对人精神和心理上造成的伤害会比较大,如果产生了家庭冷暴力怎么办?我们有该如何去解决家庭冷暴力呢?
给妻子的一些小建议
第一,夫妻双方不愿说话,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交流,比如发个短信、写封邮件。如果条件不允许就写在纸上,把想与对方说的话写下来。
第二,如果家里有孩子,可以从孩子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话题逐步地产生交流,达到沟通的畅通。如果没有孩子,可以考虑两口之家增加一个新成员。
第三,如果有什么两人都不愿提的话题,可以先暂时不说。先说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然后逐步地真诚地进行沟通。
第四,妻子在丈夫的眼中永远都是弱者,即使你再有能力,丈夫也有保护你的想法。去迎合他,每天要求他抱你10分钟,只要坚持,时间长了两个人的感情会大有改观。
第五,把家内冷色调的灯光换成暖色调的,在丈夫回家前将灯光调暗。回家后他会觉得非常温馨。
反击冷暴力的绝招
1、改变自己的心态
首先,从自身来讲,不要自我怀疑。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问题,就不要老去怀疑自己,是不是哪句话说错了?是不是哪件事做错了?越是自我怀疑,越是让自己在心理上处于卑微的地位,一旦夫妻关系不再平等,随之而来便会出现更多的问题。所以一定要放平心态,正视对方的冷暴力是来自于对方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理性的分析问题。
2、试图沟通
要尝试沟通,但是沟通也是需要技巧的。不要逼问,你怎么了?为什么不理我?我是做错了什么吗?你为什么不高兴?越是咄咄逼人,效果越是事与愿违。要尽量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缓解紧张的气氛。当对方放松下来心情,也许就会主动跟你说起原因。这时再一起分析,解决。
3、寻找共同话题
如果有孩子的话,那么孩子就是最好的共同话题。可以从孩子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话题逐步地产生交流,从而达到沟通的畅通。如果说没有孩子并且也没有打算要孩子的话,在双方都同意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添加一个小宠物,来制造共同话题。
4、换一种沟通方式
如果对方实在是拒绝沟通,可以选择其他方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例如微信,邮件,写信等。切忌将心中所想埋在心里,每天胡思乱想。一定要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想法,才能避免更进一步的伤害。
调整冷暴力的核心
一是积极反思问题,避免冷暴力。
如果男人和女人遇到问题,他们都喜欢冷暴力。如果他们不努力工作,他们只会依靠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地位。经过很长一段时间,问题终于解决了。以后,他们还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还会再次感冒。因此,我们需要及时反思问题,找出他们相爱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和克服这些原因,使他们不再有问题,使他们冷静下来。设法改变并结束这种局面。有时,这可能是性格的原因。有时,这也许是矛盾不知道如何解决的原因。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避免。
二是多交流,尽量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让对方理解自己的内心。
当丈夫和妻子处于冲突中时,许多人认为最难的是与冷酷的暴力沟通,因为谁不想知道谁和哪里沟通?如果有交流,会不会又冷又暴力?许多人对沟通或狭隘的思想有误解。他们认为只有直接的对话被称为交流,而只有其他的回应叫做沟通。事实上,不一定可以直接对话,中间人,可以通过网络发送信息,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传递信息,只要你表达自己,想想你自己的状态,告诉对方就行,不管他是否回应你的信息,打电话沟通。这是有效减少误解、避免矛盾的主要途径。这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尝试各种沟通,让对方了解自己和理解他们的心。所以,当你遭受到寒冷的暴力时,不要担心,想想你想要的结果。不要着急,也不要失望。一是努力提高。这是不能解决的,现在放弃还不算晚。如果努力可以修复,冷静下来反映问题,突然明亮,不是更好吗?因此,如果我们要调节受冷和暴力伤害的心,就必须接受夫妻之间的矛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