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八旗子弟是如何没落的 八旗子弟没落真相(7)

字号+ 来源:名豪时尚网 作者:沐倾颜 转载请注明:https://www.minghaoshangwu.com/qiwen/221323.html 2023-06-26 14:59

在内外战交加的背景下,数据显示,仅咸丰元年(1851年)用于支援对外军费及河饷的银两就达两千多万两,几乎占据了同年清政府国库收入的三分之二;

在内外战交加的背景下,数据显示,仅咸丰元年(1851年)用于支援对外军费及河饷的银两就达两千多万两,几乎占据了同年清政府国库收入的三分之二;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控制了长江水道,导致该年份清王朝在江南地区一分赋税也没收着,国库全年只剩不到百万两。

而同一时期,在官方的记录中,仅北京地区,满族八旗人口兵丁等就有12万人左右。土地急剧减少,人口增速过快,再加上濒临崩溃的财政体系,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晚清时期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八旗人丁的粮饷减少。

当时,为了尽量降低经济方面的影响,清政府不得不大量发行一种名为“大清宝钞”的纸币。但大量的宝钞流入市场,并没能为疲弱的社会经济增加多少活力,反而“钱质日劣”。咸丰年间刚发行时,官方规定银两兑换宝钞的比率为1:7000;到了同治年间,比率已经上调至1:10000;光绪之后,“京师旗民得钞一千,不抵半千之用”。富家子弟还可以银两结算,普通旗人手中的宝钞还不如今天的卫生纸。

于是,在经济大乱之中,被“包养”多年的八旗子弟,成了清王朝前进道路上最先被抛弃的小伙伴。先在咸丰年间,兵丁俸禄按80%发放,再就是后来八旗人口每年惦念的那份免费大米减半发放。

到了光绪年间,经过八国联军侵华后,普通八旗子弟每年能领到的口粮仅有官方定额中的两成。吃不饱,穿不暖,那是常有的事。

有着八旗子弟背景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在其著作中便有大量关于当年八旗军民饥寒交迫的描写。在《正红旗下》这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中,他写道:“以我们家来说,全家的生活都仗着父亲的三两月饷,和春秋两季发下来的老米维持着。多亏母亲会勤俭持家,我们才不至于沦落成乞丐。”“每每朝廷发的三两银子中,还掺着两小块假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