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为什么取胜?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成为了军事上大家研究的对象,能够在战争时期赢得先机,抢先做好战斗准备正式军事上秉承的原则,在军事上想要以少胜多还是很难的。那么为何鲁国能够做到呢?长勺之战在哪里发生的?鲁国又是如何赢得这场胜利的呢?
在鲁庄公想要与齐国殊死一搏的时候,曹刿曾经问他,主公凭什么认为手下的人民就一定会为您效忠,鲁庄公想了一下说,我平时救济贫苦的百姓,对他们不会征税太多,不增加百姓的额外负担。曹刿说这只是小恩小惠,很多君王都可以做到的。
鲁庄公又说,我秉承周礼,时常祭祀神明,求神明的保佑态度也很诚恳,曹刿说这还不够,对神明尊敬是应该的,和主公您的表现无关。
鲁庄公最后说,我在处理民众案件的时候,明察秋毫,不放过任何一个坏人,给每一位受害者一个交代,不让冤假错案发生。曹刿听到这一点我就放心了,我将辅佐主公左右战局。
大战一触即发,齐国的军队急功近利,想要克敌先机,曹刿让鲁庄公按兵不动,齐军因为两次进攻得不到想要的目的,开始出现急躁的情绪,原先的斗志现在也没了一半,曹刿让鲁庄公现在立马下令,全力围攻齐军。
在齐军要丧失斗志的时候,忽然听到四周锣鼓喧天,鲁国的军队从四面八方杀过来,自己先乱了阵脚,再加上先前的进攻无果,让士兵们失去了战斗的意志。但是鲁国人可不是这样,他们这一口憋了好久的气终于能有机会出一出了。
齐军大败撤退,曹刿来到阵前,观察到敌人的战旗倒塌,士兵也丢盔卸甲,战车撤退的痕迹也没有什么规章,下令乘胜追击,鲁国大胜。
战后,曹刿总结说,打仗全凭勇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敌人士气低落的时候,正是我方士气高涨的时候,在敌军撤退的时候,我担心会遭到埋伏,但是观察了时局之后,发现是自己多虑了。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了我们可以以少胜多。
长勺之战的遗址在现在的今苗山镇杓山南,鲁庄公七年的一天,这里正进行着一场足以为世人铭记的战役。
西杓山村南有一座山叫做杓山,在杓山一片丘陵地带中杓山显得特别高大。杓山最高峰的地方原有一个古山寨,所以山峰又被称为杓山寨。后来村民说山的形状像倒扣着的勺子,就有杓山的名字了。
在字典中我们可以看到“杓”通“勺”,所以历史记载中的杓山和我们现在说的勺山其实是一个东西。
在杓山的半山腰,有一个台子,似乎是天然形成的,当地的村民叫这个为擂鼓台,据说当时两军交战,都要在这个台子上为彼方呐喊助威,增长士气。
西杓山村还有一座古庙,叫木莲寺,寺庙的占地面积也很大,庙宇里重多大殿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有村民说一般人不敢进去,里面有神明。
木莲寺所在的高台据说是点将台,古时候打仗的时候,将领会站在高处,或者有利地形处调兵遣将,从而达到扭转战局的效果。
在西杓山村头,立着一块长勺之战遗址碑,就是为了告诉大家这里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的发生的地方。
《左传》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具体位置在哪,但是我们从战争的描述中可以推断出,当时齐军兵力强大,一定是要带战车的,而能允许车辆在山上通过只有只一条通道。
而且杓山北面地势开阔,可以让战车布阵,要是齐军败退也只有一条通道可以逃跑。也就应证了曹刿怕齐军诈降,然后在半路埋伏的推断。除了地形,村民在当地挖到的一些青铜器也是那个时代战争的遗留。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