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贴春联是我们的传统习俗,除此之外还有吃饺子、挂年画、磕头等传统习俗。这些习俗由来已久,那它们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便一起来看看春节贴对联的由来故事。
关于贴春联有一句话叫做“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里的贴花花意思就是贴春联。在这一天贴春联,实际上有一个典故,接下来我们便一起看看。
据说在五代之前,百姓过年是没有贴对联这个习惯的,他们只贴桃符。到了五代之后有一位蜀国的国君,他是一个追求新颖的人,认为每年都贴桃符实在没有新意,于是叫来大学士看有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商量之后决定在桃符中加上两句话,来代替原来的二神。
大学士立即提笔写下了两句话“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两句话十分的吉祥,意思就是我们享受先辈们的恩泽,正值佳节希望春意常在。蜀王觉得很好,于是这两句话就出现在桃符上,这也就是历史上的第一副对联。
春联之前的桃符具有辟邪的作用,而如今春联形式变了,其中蕴含的寓意更多了,不仅可以辟邪,还寄托了百姓对今后生活的美好愿望,希望来年生活可以一帆风顺,心想事成。
从此之后民间百姓便开始张贴对联,到宋朝百姓贴的是春联,但习惯上还是称呼春联为桃符,但形式上早已经和原来的桃符不一样。到明朝春联有有了新的变化,原本春联是写在红色的桃木上,用来表示吉祥和辟邪,但朱元璋有了别的想法,让百姓将春联写在红纸上。
也就是从朱元璋时期开始,过春节时每家每户都会在门口张贴春联,而且是写在红纸上的春联,用来寄托美好愿望,慢慢的春节张贴春联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