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饮酒礼仪你知道是怎么样的吗?我们都知道古代人喜欢喝酒,还有煮酒论英雄的风俗。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是礼仪之邦。古人讲究待客之道,常常以酒会友。那么你知道古代饮酒的礼仪吗?这些礼仪在现代还有人用吗?下面名豪网小编为你讲述古代人为什么要重视饮酒礼仪?
古代客人之间相互交错敬酒叫旅酬,依次向入斟酒敬酒叫行酒。敬人和被敬的,都要避席起立,席间往往有歌舞助兴。这些古礼堪称源远流长,迄今不衰。古人饮酒,就仪礼而言,约有四部曲: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操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以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啧啧称美,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卒爵”,也就是“干杯”,这是古人的礼。因为古酒淡薄,干杯不算难事。
而干杯,今人每说先干为敬,但古人却是后干为敬。礼记曲礼说“侍饮于长者”,“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意思是说陪侍尊长喝酒,尊长举杯未干,年少的就不敢喝。而宾主之间,则是客客气气,有节有度;主人敬客人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酒叫“酢”;敬酒时总要说句类似祝您长命百寿的话语,所以敬酒又叫“为寿”。普通为寿以三杯为度。
礼记《玉藻》说,君子饮酒,饮了一杯,表情肃穆恭敬;饮了两杯,显得温雅有礼;饮了三杯,心情愉快而知进退。这是筵席上礼节的分寸,因为如果酒过三巡犹然不止,量浅的人难免失态。左传记载晋灵公赐赵盾饮酒,埋伏甲兵要攻杀赵盾,赵盾的贴身侍卫提弥明察觉阴谋,急忙登阶入堂,说:“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于是扶出赵盾逃难。可见三爵是礼,过了三爵,就可以不受礼节约制而纵饮为欢了。所以曹植诗《箜篌引》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仪礼中的饮酒,最后也有“无算爵”,意思是说,能喝多少就喝多少,不必计较杯数了。也因此论语说孔子的饮酒观是“唯酒无量,不及乱。”孔子的意思是只要不酒后失态惹是非,酒爱怎么喝都可以。由以上可见,酒简直成了礼的附庸,虽然也有无算爵的豪纵和孔子唯酒无量的达人之观,但毕竟多半是儒者的自我设限。
古代客人之间相互交错敬酒叫旅酬,依次向入斟酒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人和被敬的,都要避席起立,席间往往有歌舞助兴。这些古礼堪称源远流长,迄今不衰。
就拿歌舞助兴来说,仪礼中,乡饮、乡射、大射、燕礼四篇,都有工歌、笙奏、间歌、合乐、无算乐等节目。也就是说,在礼仪进行饮酒之际,有乐工唱歌、演奏笙曲、唱歌笙曲间隔上场和交响乐大合奏等的演出。无算乐是对无算爵说的,即纵饮为欢之时,音乐也随着尽情地演奏。而宾主筵席,酒酣耳热了,也要继之以舞蹈。且举史记两件事来看看。
《项羽本纪》记载鸿门之宴,范增要项庄入内敬酒,然后剑舞,趁机杀刘邦于座中。项庄对项羽说:“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这时和刘邦约为婚姻的项伯,看情形不对,也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以致项庄始终无法下手。项家叔侄这场武舞,虽然教刘邦如坐针毡,汗流浃背,但所借的题目正是筵席间助兴为欢。
诗经《宾之初筵》有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是说射箭中目标的人,可以叫不中的人喝酒。这和射狭、投壶、藏钩、赌棋、掷骰、猜枚乃至于时下划拳一样,都含有赌赛为欢的性质。另外像传花、拍七、筹令等则纯为游戏作乐性质。譬如筹令所用的筹是一种特制的罚酒工具,如武松“力大者饮,行二者饮。”因为武松力大能打虎,排行老二,所以此筹一出,座中沾上这两点之一的人就要喝酒。但是,酒令到了文人手中,就逐渐成为逞机智、斗才学的风雅之事了。
文人在酒席上逞机智、斗才学,左传中屡见记载的列国间君臣参加朝享盟会时的所谓赋诗明志,应当已见其端。而酒令一词,宋代赵兴时的《宾退录》说是始于东汉贾达。其后文人有所制作的很多。譬如褚人获《坚瓠二集》记有“欧阳酒令”,说:欧阳修在起席间行酒令,限定作诗两句,诗意须犯徒刑以上的罪。有人作:“持刀哄寡妇,下海劫商人。”又有人作:“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而欧阳公作的是:“酒粘衫袖重,花压帽檐偏。”人问他,这怎能算是犯徒刑,他说,在醉意浓重、美色当前的时候,徒以上的罪也就做了。欧阳修的酒令表面不合格,但实寓机趣、别出心裁,所以能博人一笑。
文人饮酒的风雅之事,除酒令外,还有曲水流觞。曲水流觞与修禊的风俗有密切的关系。修禊是古代一种清除污秽的祭祀。周礼春官记载:“女巫掌岁时,拔除衅浴。”郑玄注:“岁时被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看样子最初只是熏香洗澡祭神。晋书《束皙传》说,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曰:“令君制有西夏,乃霸诸侯。”因此立为曲水。两汉直缘,皆为盛事。虽然金人奉剑是有意造出来的神话,但由此可见,流觞的源头始自西周早期;而引水成曲使成曲水,人们列坐两旁,流觞以饮酒的所谓曲水流觞,则是秦昭王所建立的;而两汉以后,相沿成俗,逐渐发展为节令盛事,时间也因昭王三日置酒而定为三月三日。
三月三日成为重要节令以后,人们反而重在赏玩景物,饮酒作诗,祭神洗澡的原意慢慢消失。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流41人修禊事,在浙江绍兴兰亭聚会,引曲水以流觞,饮酒赋诗,因此作序,是极有名的掌故。当时作五言四言诗各一首的有王羲之、谢安、孙绰等11人;作诗一首的,有郗昙等15人,作诗不成的,有谢瑰等16人。唐人刘笃《上巳日》诗有云:“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杜甫《丽人行》有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都可见唐代曲江褉游的盛况。唐代以后,这种风俗仍然流行在文人之间。民国初年,梁启超在北平农事试验场还举行过大规模的修禊。而现在,曲水流觞的风气却几乎不存在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