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楚怀王大家想到的一般都是他愚蠢好色,是个亡国之君。在皇宫之中有南后郑袖祸乱朝政,在外有张仪戏耍楚怀王,所以大家都认为楚怀王是个无能的昏君。其实历史上的楚怀王也是一位有才能的人,在军事战略上也是很有智慧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楚怀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战国时期,也是群雄并立的时代,那个时候战争时有发生。秦国使者张仪有一次出使楚国,对楚怀王说只要楚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给楚国600里的土地,然而,楚怀王听了张仪的意见和齐国绝交之后。秦国只以六里的土地回赠,楚怀王知道自己被张仪坑骗了,所以就一怒之下起兵讨伐秦国,只是结果惨败。
对于历史上的这段记载,我们都知道张仪是个非常聪慧的人,而楚怀王的愚钝也让人担忧。可是这件事只是秦楚两国交战的一段故事而已。
秦楚两国在丹阳展开大战的时候,楚军又一次大败,8万精兵全部被杀,丹阳之战之后,秦国所有人都觉得楚国受到了这次沉重的打击,就不会对秦国再构成威胁了,所以就放松了警惕。令秦王想不到的是,楚怀王在短时间内就征集到了非常多的精兵,袭击了秦国,这一次的楚国军队不但收复了自己的失地,而且还攻破了秦国的很多城池。等到秦国所有人反应过来的时候,秦国的多个地方已经被楚国占领。
在楚怀王收复的秦国关中地区是秦国最重要的地方,只要收服了关中地区楚国进攻秦国就非常的容易了,因为这个要塞被楚国收复之后,秦国就没有可抵御的能力了,只能和楚国背水一战。当时的秦惠文王集结了关中地区所有的兵力与楚国展开大战,只是最后两败俱伤,秦国不能战胜楚国,楚国同样无法将秦国灭掉。
此时,秦国的外交攻势取得了成功,韩、魏两国偷袭楚国的宛城,迫使楚国回兵救宛。从这一战看,楚怀王是有胆略、有眼光、有勇气的。
几年以后,秦楚再次狭路相逢。楚怀王此时面临的局势是,秦国已于数年前成功攻灭了位于今天汉中及四川盆地的巴、蜀、苴三个国家。从战略上,秦国已对楚国形成了居高临下之势。此时的楚国要想打破僵局,有两种途径可选:要么趁着秦国在短期内无法完全收服巴蜀民心,迅速与之决战;要么就是楚国自己也吞下一块极具地缘潜力的土地,拉近与秦国的差距。第一种方法楚怀王已通过丹阳、蓝田两次战役尝试过了,可惜功败垂成。楚怀王决定尝试第二种方法,他的目标就是越国。
可以说,楚怀王的战略判断相当准确。既然无力在西部与秦国争夺四川盆地、也难以北上中原去面对三晋,那么作为战略补偿,其视野自然就瞄准了长江下游。毕竟,如果能顺利灭越,一统长江中下游和淮河两岸,确保东部无忧,楚国的战略优势就将再次显现,且有可能在西部与秦国进行新一轮竞争。
楚怀王等待灭越的时机足足等了五年。秦惠文王死于蓝田之战后第二年,秦武王继位,将主要精力转向三晋地区,他多次发动大规模攻伐战,与韩、魏二国逐渐交恶。这在极大程度上缓解了楚国的压力,楚国得以休养生息。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秦国陷入内乱。一年后,楚国瞅准时机,利用秦、魏、韩三国无暇南顾之机,完成了战略上的逆袭,一举攻灭了越国,一统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两岸。楚怀王灭越,时机把握之准、攻击速度之快,体现了大国君主的风范。
在战国中后期激烈的生死争夺中,是没有弱者的生存空间的。所以,无论是蓝田之战的果决,还是灭越之役的敏锐,楚怀王的表现,都称得上可圈可点。
然而,如此有战略眼光的楚怀王,为何会被张仪用六百里土地的说辞轻易蛊惑呢?其实,与其说楚怀王愚蠢,倒不如说他太急功近利。
张仪允诺给楚怀王的六百里土地,可不是一般的地方,而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商于之地”——秦昭襄王约楚怀王见面的地点武关,正是商于之地的南大门。这块土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里是秦国的死穴所在。
丹江通道是沟通关中平原与南襄盆地的战略通道,武关将这个通道一分为二,楚有其南,秦占其北。秦国控制着丹江通道北半部的入口——武关。后来,刘邦就是穿越了丹江通道最终一举灭亡秦国的。因此,丹江通道实乃秦国的命门所在。这就不难理解,当初张仪用商于之地游说楚怀王的时候,楚怀王为何会动心了。
因为他已经准确地判断出了商于之地的战略价值。假使秦国是个守约的国家,楚国拥有商于之地后就会打破战略平衡,灭秦的概率就会极大增加。一旦能灭秦或者重创秦国,强国格局就要被重写。而且楚国自成大国,也无须忧虑如何与周边小国结盟了,齐国和三晋的态度,更是不会被楚怀王放在眼里。
所以说,楚怀王并不愚蠢,他是急功近利,以至于忘了兵不厌诈这个简单的常识。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失信”二字本就是兵家毫无介怀的。也可惜了一代军事枭雄楚怀王因此留下了昏庸、愚钝的骂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