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揭鲁迅为中国文学做了什么

字号+ 来源:网络 作者:雪青 转载请注明:https://www.minghaoshangwu.com/qiwen/168247.html 2022-03-01 08:16

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呢,鲁迅刚开始的专业是医学后来为什么弃医从文了呢,人们常说是因为日本幻灯片深深的刺激了鲁迅,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逼得因素吗?

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呢,鲁迅刚开始的专业是医学后来为什么弃医从文了呢,人们常说是因为日本幻灯片深深的刺激了鲁迅,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逼得因素吗,鲁迅为中国文学做了什么呢?下面就和名豪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鲁迅1902年1月被保送官费留学。此前的他没有接触过医学,至少是对西医一无所知。少年时,为治父病,他和中医打过多年的交道。鲁迅那个时代的留学,与现在有些学生出国不一样。当初他不是为了学医而留学,而是为了留学而学医。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一是有准备有目的地去求学,一是为了在国外学习一种知识技能。至少可以这么说,当初鲁迅到日本还没有抱定要学医的决心。

同年的3月鲁迅到了日本,先入弘文书院补学日语。1904年9月免试免费转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仙台医专地处偏僻乡下,远离东京300公里,是一所二流学校。鲁迅选中这里,一个原因可能是他对一些留日学生俗不可耐做派的厌烦,希望独自过一种别样的生活;另一个原因可能他看中的是这里没有中国学生。至于选择学医的原因,他自己解释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呐喊·自序》)此时的鲁迅非彼时的鲁迅,他的理想很现实,很平常,那就是学一门知识,掌握一门手艺,将来当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即使是这个愿望,也谈不上多强烈,多迫切,在当初确定专业的问题上,鲁迅还处于一个彷徨期,多变期,自己是不是适合学医,学医是不是一个最好的出路,他显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仙台鲁迅感到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藤野先生,他在《藤野先生》回忆道:“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印象总会强过老师对学生。藤野在听说鲁迅去世半年后,写过一篇《谨忆周树人君》的文章,其中提到:“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周君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后就看不到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好像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

作为一个日本人,相信藤野先生的记忆完全是凭着当老师的直觉,不可能掺杂着别的因素。鲁迅弃医从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志趣并不完全在学医上,也就是说他在确立专业时没有考虑成熟。

我们再来看看鲁迅当年的学习成绩。鲁迅当年的同班同学小林茂雄,保存了一份鲁迅在1905年春季升级考试的“成绩报告单”,单上所列各科成绩如下:解剖59.3,组织72.7,生理63.3,伦理83,德文60,化学60,物理60。7门功课平均分65.5,在142人中名列第68名。而唯一不及格的解剖学,正是藤野教的。客观地讲,在一百多名同学中名列中等,应该说成绩还是不错的。须知,鲁迅当时学习上最大的障碍是语言,老师授课、所用教材肯定都是日文,即使他非常认真努力,笔记仍有“漏记、记错的地方”,学习仍感比较吃力。如果换了一个混文凭的学生,这种中等成绩完全可以说得过去,但是作为鲁迅能接受吗?在一所二流学校得到二流成绩,这不能不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医学是他最感兴趣的吗?是最有出路的吗?他已经26岁了,一百年以前的26岁,他还能在学业无望的医学专业上再耽误时间吗?放弃学医而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文艺,这是最明智的选择。学医无望是他决定弃医从文的直接诱因。

在仙台医专,当时只有鲁迅一个中国留学生,身边极少朋友,处处受到排挤,其苦闷和孤独是可想而知的。即使上面这种成绩,仍然引起一些日本同学的嫉妒。他们翻检他的笔记、写匿名信,语含讥讽,怀疑成绩是因为藤野漏题给他。在这种遭受歧视和屈辱的环境中,鲁迅自然愤恨难忍,他本是一个内心抑郁敏感自尊的青年,又远离家乡,孤身在外,没有同胞朋友,日语水平不及同学,年龄又偏大,学习成绩中等,处处受到排挤,对环境的不适应是他放弃学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从鲁迅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气质性格、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更偏重于文艺。

对鲁迅来说,及时调整专业,发挥所长,舍医学之短,扬文艺之长,根据自己的兴趣,弃医从文,是再好不过的选择。这种选择有当时当地自身客观的现实原因,不仅仅单纯是为了实现文艺救国的理想。

现在的一些中国年轻人,对鲁迅先生最深刻的印象是:当年读了鲁迅先生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的故事,自己也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至于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恐怕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鲁迅作为一位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家,以他犀利的笔锋、不屈的性格、爱憎的分明,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但是,我个人认为把“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个头衔加在鲁迅身上,并不确切。首先,鲁迅先生并非一个无产者,拿着国民政府的俸禄,衣食无忧,按现代语讲是一个体制内的人;其次,鲁迅先生看到了社会黑暗、揭露了社会黑暗,但只不过是一个《彷徨》者,从始至终的文章里都没有流露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这一方向。

至于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是非常有限的。大家只是从鲁迅先生的文章里读到点批判精神,并没有把这种精神应用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并加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影响力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寥寥无几,便是最好的证明。

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是一个不健全的中国,今天的中国各方面仍需不断完善。社会发展需要批判的鲁迅,新的时代也在呼唤新的鲁迅,但是,新时代鲁迅的出现,除了个体的精神,还需要有允许鲁迅式批判存在的土壤。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