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揭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字号+ 来源:网络 作者:雪青 转载请注明:https://www.minghaoshangwu.com/qiwen/168320.html 2022-02-17 19:52

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呢?在当时的局势中诸葛亮如果不选择北伐,选择安稳的做一国丞相,手握大权的话是不是历史就会不一样呢?当时诸葛亮为何会选择北伐呢?

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呢?在当时的局势中诸葛亮如果不选择北伐,选择安稳的做一国丞相,手握大权的话是不是历史就会不一样呢?当时诸葛亮为何会选择北伐呢?我们都知道诸葛亮聪明机智,在当时的朝代中他的智谋算是无人能敌的,那么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名豪网小编为你讲述。

公元221年秋7月,蜀汉章武元年,即位不久的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不顾诸葛亮等大臣反对,发兵大举进攻东吴。222年,蜀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次年4月刘备病死于白帝城的永安宫。临死前将国事托付与丞相诸葛亮。后主刘禅即位,改元建兴,封武乡侯,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从此,诸葛亮成为蜀汉事实上的决策者。此时,诸葛亮42岁。当政之后,诸葛亮首先和吴国停战,再度交好,这样就解除了来自东面的威胁。“安居平五路”解决了燃眉之急。然后在国内致力发展生产,积蓄军粮。然后便开始了所谓的“连年征伐”。

当时天下呈三分之势,相互牵制。但实际上,在刘备东征失利后,蜀汉的形势是最严峻的。猇亭一战,大军死伤过半,本来就危险的蜀汉犹如雪上加霜;再看一下三国的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吴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再看一下地理方面,要知道,在唐朝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都在北方黄河流域,而广大的长江、珠江流域都是很贫瘠的,很少开发。

至于蜀地,虽有天险,但是也是由于太多的山区,虽然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但是也不能和占据中原广大土地的曹魏相抗衡。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无一不是以地为本,以人为本,地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力的强弱。面积大的国家,收成和生产力高,人口增长快,兵源和军饷充裕,在军事上就占到了决定性的优势。历代的兵家,均是寸土必争。而当时曹魏就是占据着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中原黄河流域地区以及北荆州。而东吴所处的江东即南荆州、交州以及扬州,蜀汉所处的益州、南中相比来说是很贫瘠的。

那么,有人就会认为了:既然蜀汉处于劣势,那么就应该全力发展内政为上,以逸待劳。但是曹魏政权会如宋襄公一样任你发展,等到你发展好了再和你开战?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放弃军事就是自取灭亡。在这种意义上讲,北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不仅如此。

此时荆州已失。蜀国经历大败,魏国却有渔人之利,此消彼长,力量更是悬殊。关中已经成为魏国的首号攻击目标。虽然再度和吴国联盟,但是两国关系亦不牢固。蜀国发展的唯一出路,只能是自力更生。但单纯的防御又不太可能给予足够保证。因此,蜀国只有先发制人,出兵伐魏。

而在当时的当时曹魏政权虽然已经完全统一了中国北方。开始休养生息。但是仍未完全巩固稳定,人心也完全归化。百姓们一旦过开了和平时代的生活,经济上有了起色,对现任统治者便不太会有极端的反感情绪。任由这样的局面延续下去,曹魏政权的统治便越来越有根基,对原来的东汉刘氏政权的忠诚度也就更淡了。长此以往,蜀汉仅存的“正统”有时势必丧失殆尽。因此,北伐也是不得不为之。

而第一次出征,“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之前降魏的孟达也打算再次归蜀,正是曹魏人心不稳的表现。具体到战略上,战争当中,防御方有个心理上的劣势。攻方如果失败,可以撤退。但防守的一方如果失败,就难有活路,甚至面临灭亡的危险。“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

所以诸葛亮除了主动北伐,再没有其它选择。主动北伐,目的有三。最保守可以保国,保证蜀汉政权的正常运作。中可把战线推前,并控制陇右一带,扩张领土,进而增强国力。最理想的是能通过北伐完成先帝夙愿,一统天下。公元227年,蜀汉建兴五年,蜀汉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并向后主献上了名传后世的《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北伐当然不是轻易,而是充满风险。对于诸葛亮而言,在后方安安稳稳做太平丞相,把握大权,当然比风餐露宿,出生入死,决战沙场更符合其利益。然而诸葛亮却为自己选择了最崎岖的路。平生之愿?报先帝之恩遇?还是为了天下人。六出祁山历时七年,星殒五丈原。诚如杜工部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相满襟。渭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凡事亲力亲为,并非为官之道。为官重在善用贤能,官阶越高,就越要学会宏观掌控全局。任用贤才扬其长补其短。诸葛亮给全国上下展示了一代忠臣鞠躬尽瘁的典范,却忘了为各方将领留下一展所长的空间与机会,忽略了将国运寄于一人之努力的危机,从而导致了蜀国的整体实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危难关头有才之士湮没于草莽的惨状。这便是诸葛亮不注重培养人才的后果。任其生前雄才大略,一旦英灵入土,曾经耗尽其心力的蜀国便陷入人才匮乏的危机而难以自拔。

一是用人不善,痛失荆州、街亭。当年刘备打算调诸葛亮入川,诸葛亮便留下关羽守荆州。可关羽为人骄傲,拒绝执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结果导致了大意失荆州的悲剧。错用关羽守荆州,诸葛亮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对蜀汉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马谡“失街亭”,令人扼腕叹息的,不仅是街亭之失带给蜀汉的惨败,更是诸葛亮再一次用人不善的悲剧。刘备在世时就已看出马谡为人不踏实,也曾叮嘱诸葛亮“此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仍需要好好观察”。

二是谋略不当,耗尽心力泪满襟。毛泽东在读苏洵《权书·项籍》中有关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一条时,写下了精彩的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荆州、益州,相距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难以集中兵力上的优势。其结果,关羽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成功,关羽父子亦命丧孙权手中。由此,毛泽东评论蜀汉衰亡“其始误于隆中对”。

三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不愧为忠臣的表率,以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立下了英魂的丰碑,但他是否堪称“千古名相”,仍为历史与后人留下了不解的疑思。

诸葛亮算是一代忠臣,而且还是勤劳丞相的楷模。但是历史中的诸葛亮却没有像小说中写的那样谋略过人,用兵如神。所以诸葛亮尽管每次出战都亲临战场,然而并不符合千古名相的称呼。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