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历史上,一共发生过五次大灭绝事件。
第一次:奥陶纪大灭绝,这次物种灭绝发生在大约4.4亿年前,被认为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冰川锁住大量的水,海平面降低,原有的海洋生态系统被破坏,最终导致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泥盆纪大灭绝,发生在大约3.67亿年前,一般认为也是由于气候变冷造成的,由于这个时候陆生生物已经开始发展,所以这次生物灾难事件对陆生生物打击很大,海洋中的无脊椎生物也损失惨重,预估有80%的生物灭绝。
第三次:二叠纪大灭绝,发生于2.45亿年前,这一时期地球内部活动较为剧烈,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海平面涨落和大陆漂移速度较快,导致地球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物种都失去了生存空间,大家认为这次生物大灭绝导致地球上96%的物种灭绝,是五次大灭绝中最严重的一次。
第四次:三叠纪大灭绝,发生在2亿年前。这次物种灭绝也是由气候变化造成的,有75%的物种灭绝,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
第五次:白垩纪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前,也是距离最近的一次,因为那个时候正是恐龙的繁盛时期,所以这次物种灭绝也被叫做恐龙大灭绝,其原因被认为是由小行星或彗星坠落地球造成的。撞击使得大量的气体和灰尘进入大气层遮挡了阳光,导致全球温度下降,植物也不能从阳光中获得能量逐渐枯萎,恐龙等动物则因饥饿而死,估计共约75%--80%的物种灭绝。
当我们审视这些生物大灭绝事件后,会惊奇地发现:每次遭受打击最严重的,都是那些大型生物。而小型生物、结构简单的生物,更容易残存下来,那么你知道五次生物大灭绝幸存的生物有哪些吗?
可以说如今仍然生活在地球上的很多的低级生物都是五次生物大灭绝的幸存者,比如很多单细胞生物,海洋中的多种鱼类、某些淡水鱼类,一些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简单的说几种,如蓝藻、绿藻、水螅虫、鲎、章鱼、鹦鹉螺、舌形贝、水母等都是躲过了五次生物大灭绝的幸存者。
最具有代表性的分别是:
1、水母
无论是热带的水域﹑温带的水域、浅水区、约百米深的海洋,甚至是淡水区都有它们的踪影。水母早在六亿五千万年前就存在了,它们的出现甚至比恐龙还要早。全世界的水域中有超过250多种的水母,它们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水域里。水母身体的主要成分是水,并由内外两胚层所组成,两层间有一个很厚的中胶层,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们在运动时,利用体内喷水反射前进,远远望去,就像一顶顶圆伞在水中迅速漂游;有些水母的伞状体还带有各色花纹,在蓝色的海洋里,这些游动着的色彩各异的水母显得十分美丽。
2、海绵动物
海绵动物起源于5.7到5亿年前的寒武纪;其中390属已被确认源自白垩纪(1.35到0.65亿年前)。形态各异,体形多数不对称,少数辐射对称,单生或群生;这种多孔滤食性生物体大多“无柄”地直接附着在基质上;它们没有器官,也没清晰的组织,但有细胞的分化,其细胞种类非常复杂;它们的骨骼要么没有含钙或含硅的骨针,要么没有有机的海绵硬蛋白纤维;有水沟系统;通常为雌雄同体,能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3、鹦鹉螺
鹦鹉螺在距今5亿多年前就出现了。在奥陶纪的海洋里,鹦鹉螺堪称顶级掠食者,它的身长可达11米,主要以三叶虫、海蝎子等为食,在那个海洋无脊椎动物鼎盛的时代,它以庞大的体型、灵敏的嗅觉和凶猛的嘴喙霸占着整个海洋。鹦鹉螺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底休息,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层到六百米之间的地方,通过调控体内的气体含量,鹦鹉螺能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鹦鹉螺是肉食性动物,食物主要是小鱼、软体动物、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蟹居多。
那么如果说躲过了后面几次或一次生物灭绝的生物物种有那些呢?其实这就更多了,特别是在最后一次生物大灭绝中遗留下来的生物,一些两栖类、爬行类动物活化石如鳄鱼、乌龟、青蛙等还是随处可见的,可能有朋友认为我们常见的鸟类并非生物灭绝的幸存者,然而它们实际上是兽脚类恐龙进化过来的,所以它们的祖先其实也没有在6500万年前被灭绝掉,同理,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其实也是由没有被灭绝的小型哺乳动物进化过来的,所以如果把动物进化发展的因素也考虑在内的话,宽泛一点说实际上现有的生命物种都是躲过生物大灭绝灾难的幸存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