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最后一个君王是谁
纣王。 帝辛(约前1105年―前1046年),子姓,名受 (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帝乙少子,世称殷纣王、商纣王。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帝辛在位时间定为前1075年―前1046年。 帝辛在位期间,对内加重赋敛,改变用人政策,营建朝歌,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使得商王朝的统治基础动摇。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率领诸侯联军击败商军,帝辛见大势已去,便躲进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朝代变迁、政权更迭在我国历史上是相当频繁且常见的,而在人们的印象当中,一个王朝的亡国之君似乎往往下场凄惨。以商朝的最后一代君主帝辛为例,他在国家灭亡后不但自己身死,还被冠以“纣”这一恶谥,成为了后世史家口诛笔伐的无道之君。直到近现代,才有学者为承受了数千年骂名的他打抱不平,指出他也有一定的历史功绩。
其实,亡国之君也并非都注定难逃一死。纵观历史,包括留下著名典故“乐不思蜀”的蜀汉后主刘禅在内,历史上仍然有一些末代君主在国破家亡后非但没有遭到诛杀,反而得以善终。那么,这样的“幸运儿”都有谁呢?
东汉末年,腐朽的汉王朝在黄巾起义、董卓进京等一系列变故发生后走向倾覆,而作为末代君主的汉献帝刘协则如同浮萍般在乱世中漂泊。在先后被董卓、李傕、郭汜和曹操作为傀儡“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刘协终于在延康元年(220)的十二月被迫将皇位禅让给了曹操的接班人曹丕,东汉王朝就此宣告灭亡。
交出皇位后,刘协并没有被曹丕顺手除掉,以断绝汉朝遗臣拥立其复辟的可能性。据《三国志》记载,曹丕
“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
也就是说,刘协让出皇位后被封为了食邑万户的山阳公,且被允许继续沿用汉朝历法,享受天子规格,不必向曹丕称臣。客观来说,曹丕给汉献帝的待遇已经算是非常优厚,且足够尊重了。
曹魏青龙二年(234),五十四岁的汉献帝刘协去世,魏明帝曹叡亲率群臣哭祭,并且
“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置园邑令丞”。
另外,曹叡还将刘协山阳公的爵位传给了其嫡孙桂氏乡侯刘康,此后刘康传位于长子刘瑾,刘瑾又传位于长子刘秋。直到晋怀帝永嘉三年(309)时胡人大举入侵,刘秋惨遭杀害,山阳公的爵位才被废除。
曹操将献帝视为傀儡,曹丕夺走献帝的皇位,曹叡则以天子之礼埋葬了献帝。他们恐怕想不到,曹魏政权的灭亡距离献帝去世不过三十年。咸熙二年(265),晋王司马炎篡夺政权,建立了晋朝,而曹魏的末代君主曹奂则被封为了陈留王。和当年的献帝刘协一样,曹奂也享受食邑万户,且被允许沿用魏国历法,上书不必称臣。晋惠帝太安元年(302),曹奂在封国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相比于曹奂,蜀汉、东吴的亡国之君刘禅、孙皓的待遇则是依次降低。景耀六年(263),蜀汉后主刘禅面对兵临城下的曹魏兵马选择投降,并被司马昭封为了安乐县公。作为安乐公生活在洛阳期间,他留下了“乐不思蜀”的典故,也在世人心目中留下了蠢笨的形象。泰始七年(271),刘禅寿终正寝,享年六十五岁。
天纪四年(280),据守江东地势的东吴被西晋攻灭,末代君主孙皓在投降后受封归命侯。从爵位上看,曹奂、刘禅、孙皓分别是王、公、侯,级别确实逐级递减。太康五年(284),孙皓于洛阳病逝,享年四十二岁。至此,东汉的末代皇帝和“三国”的三个亡国君主都可以算是得到了善终。
魏晋之后,天下陷入南北朝对峙的局面,而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的后主陈叔宝同样得以善终。祯明三年(589),隋文帝杨坚发兵南征,陈叔宝被俘后投降,被封为了长城县公。在隋朝都城长安,陈叔宝得到了杨坚的厚待,并最终于仁寿四年(604)病逝,享年五十二岁。讽刺的是,杨坚为陈叔宝赐的谥号“炀”最终也成为了其接班人杨广的谥号。
北宋建立后,为了完成统一先后消灭了许多国家,而诸如吴越末代国君钱弘俶、南唐后主李煜等都在降宋后得以善终。其中,钱弘俶是于端拱元年(988)六十大寿当晚去世,而李煜则是死于太平兴国三年(978),享年四十二岁。此后北宋、南宋、元、明等朝代,亡国之君要么身死要么远遁,大多未能得以善终。
清朝末年,列强渗透到了腐朽清王朝的方方面面,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虽于辛亥革命后退位,但却又在二十余年后与日本侵略者勾结,当上了伪满洲国的“康德”皇帝。日本投降后,溥仪先是被苏联红军俘虏,后来又移送抚顺战犯管理所。1959年,溥仪得到特赦,成为了新中国的一名公民,并最终于1967年病逝,享年六十一岁。
通过上面的这些例子,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对待亡国之君“最友好”的时代就是汉末至晋初。在这一时间段内,亡国之君不但没有性命之虞,还能在投降后获得优待。当然,总体而言我国古代大部分的末代君主下场还是十分悲惨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