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掌握了量子力学,你就拥有了改变世界的能力?但凡懂一点量子物理的你将比90%的同龄人超前一步拥有看清未来的能力,量子力学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一定要认真看完这期内容,或许你会对量子力学有不一样的看法,很有可能改变你的命运。量子力学是一门研究微观物质的运动规律和性质的物理学。它是20世纪初由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如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薛定谔、泡利、狄拉克等创立的,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量子力学的名字来自于“量子”这个概念,它指的是物质和能量的最小单位,也就是说,物质和能量是不连续的,而是以一定的最小值为单位存在。这个最小值就是量子,比如光的量子就是光子,电子的量子就是电子等等。
量子力学的出现,是由于经典物理学,即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学,无法解释一些微观现象,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结构、光谱线等。经典物理学认为,物质是由连续的粒子组成,能量是由连续的波传播的,粒子和波是两种不同的物理实体,它们的运动和相互作用遵循确定的规律,可以用数学公式精确地描述和预测。然而,实验发现,微观物质既有粒子的性质,又有波的性质,这就是著名的波粒二象性。而且,微观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并不是确定的,而是随机的,只能用概率来描述,这就是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这些发现,彻底颠覆了经典物理学的观念,开启了量子力学的新时代。
可以说正是因为它的存在,人类才真正意义上推开了科技时代的大门,如果没有量子力学的存在,市面上我们能够接触到的电子产品种类,将会直接锐减99%以上,因为电子产品的核心芯片,用到了大量的量子力学理论。值得一提的是量子力学中的量子计算,它是一种利用量子力学原理进行信息处理的新型计算方式。它与传统的经典计算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它使用的是量子比特,而不是经典比特作为信息的基本单位。量子比特可以同时处于0和1的叠加态,而经典比特只能处于0或1的确定态。这意味着,量子计算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信息,而经典计算只能顺序地处理一个信息。因此,量子计算具有更高的并行性和更快的速度,可以解决一些经典计算难以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大数分解、优化问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量子计算的发展,是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也是人类探索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可以一点不夸张地说,谁对量子力学有更深入地了解,谁就掌握了人类未来的发展走向。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量子通讯,量子加密,量子光速迁跃等新型技术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这足以从侧面说明量子力学的重要性。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量子力学中不仅隐藏着文明质变的契机,甚至还隐藏着一些终极问题的解释,比如说“死亡”。医学教授罗伯特·兰扎,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通过非常多的理论和现实数据论证:死亡并非一切的终点,它只是一种超脱现实的“幻象”。罗伯特指出,以人类目前的认知情况来看,根本不能从根本上定义死亡,当身体所有细胞完全停止活动时,超脱身体的意识信息其实仍然在活跃,这种意识信息还有一个熟悉的名称——灵魂。当它从身体中脱离时,会在另一个特殊的空间中复苏,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生命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终点”或“终结”。可能你会觉得罗伯特在信口雌黄,但作为曾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他对于某些领域的了解,肯定不是普通人能够妄自揣测的。
别看如今量子力学对人类帮助很大,其实它最开始让许多顶级科学家如鲠在喉。19世纪末期,牛顿力学成为了人们坚信不疑的基石,在那段时间里,决定论“统治”着整个科学界,它认为一切事情都是由因果串联起来的,只要知道了原因,就一定能够精确地知道结果。爱因斯坦就是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随机性,如果看到某件事情是随机的,那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其中隐藏的变量,一旦找到了这个变量,就能够完美地计算出最终的结果。但量子力学却颠覆了这个观念,它认为一切事物可以同时处于不同的状态,这些状态是以概率的形式叠加在一起的。当我们观察一个事物时,它的状态才会确定下来,而这个状态是完全随机的,只与叠加态中各个状态的概率有关。爱因斯坦觉得这违背了物理的基本定律,他不相信上帝会用骰子来决定事物的命运,于是他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上帝不掷骰子”。
经过多年的努力,量子力学逐渐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原本如茅草屋般摇摇欲塌的量子力学,已经成为了能够在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倒的大厦,就连最开始为了反对量子力学才提出的“薛定谔的猫”,也已然变成了量子物理科普必备的故事。现在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一局爱因斯坦输了,上帝的确掷骰子了。量子力学的出现其影响已经超出了物理学的范畴,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它改变了整个物理世界的基本思想,改变了人们的直觉和传统认知。它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也为我们提供了改变世界的能力。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超越我们日常经验的新世界,一个充满奇迹和惊喜的新世界,掌握了量子力学,你就拥有了一把打开未来的钥匙。对此,你们怎么认为呢!欢迎大家一键三连,本期内容就到这里了,感谢大家观看。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