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乾陵
《唐会要》记载,唐高宗驾崩后,乾陵的营建刚刚开始。临朝听制的武则天命令吏部尚书韦待价为山陵使,按照“依山为陵”葬制,修建乾陵工程。史书记载,负责修建乾陵的队伍中,有戴罪的犯人、京城附近的百姓以及数万名士兵。
当时,有人主张将唐高宗就近葬于洛阳,也有人主张将高宗灵柩运回关中。最后,武则天遵照唐高宗归葬关中的遗愿,将乾陵的选址定在位于今陕西省乾县北部的梁山。
陵园布局仿造长安城,分为“内城”和“外城”两大部分,地面分布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等建筑物,陵园四周各有一门,以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命名。
李治去世第二年八月,太后武则天命唐睿宗护送高宗灵柩西返长安,葬于乾陵。李治生在长安,死于洛阳,而其陵墓如他生前心心念念的大唐长安一样,规模浩大,气象雄伟。
历经一千多年的时光,乾陵的地面建筑破坏极大,但仍保留了许多珍贵文物。
通往陵前的主神道,也被称为“司马道”,两旁站立着10对直阁将军石人像。石人身着宽袍大袖,身材魁梧,双手拄剑恭立,双目注视前方,如同皇帝的近卫军。这种石人像有个专门的名称——翁仲。
民间传说中,翁仲是秦朝的一位将领,曾多次带兵出征边疆,威震夷狄。他死后,秦始皇铸铜为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纪念。后来,人们依照其形状雕刻陵墓石人,“翁仲”成为了这类石像的名称。
此外,华表、石狮、祥鸟、翼马、仗马,分布于陵园各处,展现唐代精湛的雕刻工艺,背后各有其文化内涵,八棱柱形华表标志帝王陵墓,祥禽瑞兽象征贤君盛世。
乾陵朱雀门外,竖立着武则天为丈夫亲自撰写的“述圣纪碑”,追述高宗皇帝的历史功绩:“兴百王之绝典,播十纪之高躅……”唐代立碑之凤盛行,而武则天本人的那座无字碑比赞颂唐高宗的碑刻更出名。
唐高宗入葬后,乾陵的工程没有就此停止。
又过了21年,一代女皇武则天病逝,复位的唐中宗遵照母后“归陵”遗制,重启乾陵隧道,将武则天合葬于乾陵。至此,乾陵主墓才修建完成,其墓道和墓门以石条砌成,再用铁浆灌入封闭(“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非常坚固,至今也没有被打开,留给后人无尽的猜想。
乾陵地宫有过几次险些被盗的经历。五代时,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曾经聚众大掠关中,盗掘关中唐陵,盗取其中的金银珠宝。这一事件在当时影响极大,后来的后周太祖郭威有鉴于此,临终前下令要求陵墓从简。
但史书记载温韬盗陵时写了一句:“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这是说,温韬盗唐帝陵时,只有乾陵逃过一劫,因为他要盗掘乾陵时,出现了极为反常的天气。温韬吓得够呛,担心遭报应就没去。
即便温韬去了乾陵,也未必就能找到地宫。民国时,孙连仲曾派一队士兵去乾陵一探究竟,结果炸了几处地方,也没找到通往地宫的墓道口。
直到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在梁山炸山取石时,无意间炸开了墓道口,陕西成立专门的考古队进行勘查,终于在梁山主峰的中腰部找到了通往地宫的墓道。经过探测发现,乾陵墓门的石条排列整齐,空隙用铁灌注并堵塞,符合史书中的记载,且在放置武则天灵柩后应该就没有被移动过。
为了确保陵墓安全、保护文物,考古队在勘查试掘后,仍对墓道口进行夯土掩埋。
皇室恩怨
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乾陵后,他们的儿子唐中宗、唐睿宗根据前朝的陪葬制度,迁懿德太子李重润、章怀太子李贤、许王李素节、泽王李上金、永泰公主、义阳公主等皇室成员的墓到乾陵陪葬,并赐大臣豆卢钦望、刘仁轨、杨再思等陪葬乾陵。
乾陵的陪葬墓共计17座(已发掘5座),其中有为大唐建立赫赫战功的李谨行、薛仁贵、苏定方等大臣,也有唐高宗的子孙。唐中宗、唐睿宗将这些皇室成员的墓搬到乾陵,也许是希望地下世界的唐高宗仍能享绕膝之乐,可对母亲武则天就不太友好了。
其中,章怀太子李贤是被废的太子,死于武则天手下的酷吏;泽王李上金也是被酷吏诬告,自杀于狱中;许王李素节是萧淑妃的儿子,一生受到禁锢,最后含冤而死;义阳公主是萧淑妃的女儿,被武则天软禁多年,年过三十才嫁人,好不容易嫁了个老公,还卷入谋反案被杀。
李重润作为唐中宗李显最宠爱的长子,可能也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因言获罪,被祖母武则天处死。
那是武周大足元年(701年)九月的时候,李重润与妹妹永泰郡主年少轻狂,在家聊奶奶武则天的八卦,私下议论张易之兄弟入宫之事。张易之是武则天的男宠,他听说后,立马向武皇打小报告。
武则天得知后大怒,命令李重润的父亲李显严查此事。李显三年前刚结束流放生活,战战兢兢地回到洛阳,自然不敢怠慢,只好牺牲他的嫡长子以求自保。
之后,李重润以诽谤朝廷之罪被杖杀,年仅19岁。唐中宗复位后,追赠李重润为“懿德太子”,以帝王之礼厚葬。
诽谤案发时,永泰郡主(唐中宗复位后追封为公主)正怀有身孕,她是武则天的亲孙女,而她丈夫武延基是武则天的侄孙。武则天见永泰有孕在身,不忍处以极刑,只是将她囚禁。有些史料说,张易之兄弟害怕后患无穷,偷偷以堕胎药冒充安胎药,导致永泰郡主分娩难产而死。
1961年,考古人员对乾陵的永泰公主陪葬墓进行发掘时发现,其墓志铭上写着“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表明了公主的死因与怀孕有关。之后,法医专家对永泰公主墓中的11块盆骨碎片进行识别、拼对、粘接,再比对正常女性骨盆的医学资料,确认永泰公主确实是难产而死。
最是无情帝王家。高高在上的武则天,不允许自己的亲人诋毁自己,却逼死了孙子、孙女。
这场皇家悲剧发生的1200多年后,考古队对懿德太子墓进行发掘。进入墓中后,只见墓道满绘壁画,《阙楼仪仗图》中盛大的仪式深藏父亲唐中宗对儿子的思念,画中巍峨高峻的阙楼成为研究唐代建筑的宝贵资料。
乾陵的其他几座陪葬墓中,也出土了大量绝世壁画,其中反应了唐代社会的丰富内容,包括宫廷生活、皇家仪仗、狩猎出行、建筑、马球、宴饮、城墙、佛寺等,再现大唐王朝的真实场景。
女皇的无字碑
文献记载,民间习惯称乾陵为“姑婆陵”,一说是因为武则天合葬乾陵时,主持葬礼仪式的是其侄子武三思,对于武氏族人来说,武则天就是他们的姑婆。尽管后来武氏衰落,但民间还是跟着他们的叫法,管此地叫“姑婆陵”。
这也说明,民间百姓都知道乾陵是一代女皇的陵墓,却忽略了其另一个墓主唐高宗。
从武则天步入历史舞台的那天起,她在唐太宗宫中当了12年才人,后入感业寺当了3年多尼姑;二次进宫后,陪伴唐高宗30年,其中大部分时间辅助丈夫处理政事;唐高宗驾崩后,她又当了6年权倾天下的皇太后。
载初元年(690年),临朝参政20多年的武则天终于改唐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这一年,她已经67岁了。
从显庆年间参政到退位逝世,武则天执掌大唐朝政约半个世纪。在男权社会的凝视下,武则天身上不时有“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的评价。不过,纵然武则天执政手段雷霆,也无法抹去她一生的功绩:大兴科举,扶植庶族;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尊崇佛教,文化包容……
公元701年,她离开自己扎根多年的神都洛阳,回了一趟长安。
此时的乾陵,经过十多年的不断修整,已愈发完善。接近80高龄的武则天,也许从这时候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了。
四年后,在“神龙政变”的动荡中,病笃的武则天让位于李显,把天下还给了李唐。临死之前,她让儿子削去自己的帝号,从“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改称为“则天大圣皇后”,并请求以唐高宗皇后之名义,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
从此,“述圣纪碑”的对面,多了一座同样高大耸峙的“无字碑”。
乾陵的“无字碑”是我国历代碑刻中的巨制,碑通高8.03米,由一块巨石雕成,碑首刻有八条相互缠绕的螭龙,身躯矫健,腾云吐雾,碑座阳面正中线刻“狮马图”,雄狮昂首怒目,骏马俯首屈蹄。
转载请注明出处。